什么才是法国人真正的艺术传统
2016-12-31|浏览次数:|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1876年,巴黎奥赛博物馆夏尔勒布伦《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巴比伦》,约1664年,巴黎卢浮宫“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理解:我们观看、欣赏和评判艺术的方式不仅仅是美学这种纯感性欣赏问题,而是受到文化与观念的深刻影响。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意识…
本文摘要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1876年,巴黎奥赛博物馆
夏尔·勒布伦《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巴比伦》,约1664年,巴黎卢浮宫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理解:我们观看、欣赏和评判艺术的方式不仅仅是美学这种纯感性欣赏问题,而是受到文化与观念的深刻影响。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意识到,任何中性化的艺术欣赏都是不存在的。相反,我们体验艺术的方式深刻地受到我们的文化的影响,在广义的人类学意义上,文化被界定为社会群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伦理、习俗和信念等的复合体。”—曲培醇
美国西东大学美术与音乐系学术总监曲培醇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中文版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曲培醇近期来到中国,并于昨日应国家博物馆之邀,就“印象派艺术的法国特性”进行专题演讲,书译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丁宁现场翻译。
印象派在19、20世纪相交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法国艺术,但1920和1930年代,至少在法国,它被视为与法国艺术传统背道而驰。这种转变是与政治,尤其是一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战使法国人仇恨德国人,也憎恶一切看来与北欧日耳曼文化相关的东西;而被看做植根于北欧的18世纪的洛可可绘画,与印象派正密切相关。
曲培醇生于荷兰,自1972年起在美国西东大学美术与音乐系担任教授,现为该系学术总监,并担任《十九世纪世界艺术》执行主编,曾任十九世纪艺术史研究者协会主席,是研究19世纪艺术的权威学者。
《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是曲培醇四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被认为是“迄今最好的一本关于19世纪西方艺术的教材”。相较英文版,中文版因为版权原因需要更换部分图片,曲培醇为此重新寻找配图、撰写图说及相关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