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博物馆 | 馆藏珍品 | 艺术产品大厅 | 新闻资讯 | 学术交流 | 名家大师 | 展览申请 | 参观导览 | 服务平台

首页 > 名师大家 > 馆藏书、画家 > 杨运高

杨运高

杨运高
杨运高,祖籍广东信宜,1979年生于广西象州,先后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为著名画家陈平先生,现为南京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杨运高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广西象州
主要展览及获奖
获奖
2011•《红河魂之隧道》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 优秀奖(最高奖、广州美林美术馆)
2007•《红河魂》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金奖 (江苏省美术馆)
2006•《雨后青山分外明》获首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作品创作大赛 优秀奖 (南宁东盟展览中心)
2004•《百弄印象》获“黎昌杯”第二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 银奖 (中国美术馆)
•《弄底情韵》获第十届全国美展广西区作品展 铜奖 (广西区博物馆)
• 《河谷苍苍》获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 北京)
2003•《红河行》获“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 金奖 (中国美术馆)
个展
2013•“红河魂”——杨运高山水画巡回展(山西省美术馆)
2012•“红河魂”2012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北京798泛空间)
2012•“山川焕颜”杨运高小幅精品展(北京大千画廊美术馆)
2011•“红河魂”2011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北京798传承艺术中心)
联展
2013•12月作品参加一脉相承——南京书画院五人汇报展(金陵美术馆)
•9月作品参加金陵风韵——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开馆大展(金陵美术馆)
•7月作品参加水墨再现——全国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南京凤凰美术馆)
•6月作品参加南北水墨第三回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桂林美术馆)
•5月作品参加春天来了——2170中国画精英作品展(南京养墨堂美术馆)
•4月作品参加春风纨扇——70雅集(南京养墨堂美术馆)
2012•作品参加“四大古都”中国画名家作品交流展(杭州画院美术馆)
•作品参加澄怀雅集——南京书画院新锐展(南京澄怀美术馆)
•作品参加墨绘新丝路——南京书画院赴土耳其美术作品展(土耳其)
•作品参加“国之丹青 领袖青年”——当代中国画青年领袖作品展(赖少其艺术馆)
•作品参加“相约威海”——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威海美术馆)
•GOODART——秋季沙龙展(南京古岸艺术中心)
2011•作品参加“艺术北京”2011—当代艺术博览会(北京国贸展览中心)
•《红河魂》参加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法国卢浮宫)
•作品参加百家金陵金奖作者邀请展(南京诸子艺术馆)
2010•作品参加2010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农展馆)
•《红河魂之隧道》参加“山与海”漓江画派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9•作品参加2170中国山水画展(南京养墨堂美术馆)
•作品参加艺术北京2009--经典艺术博览会(北京农展馆)
•作品参加传承经典艺术展(北京传承艺术中心)
•作品参加第一届林州国际水墨双年展(林州)
2008•作品参加学院在线–中国“70年代”水墨画家2008提名展 (江苏省国画 院展览馆)
•《山中岁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山水画艺术双年展(桂林美术馆)
•《红河魂》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2005--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7•《红河魂之九》参加漓江画派晋京大展 (中国美术馆)
2006•《弄底秋意》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贵阳美术馆)
2005•《红河魂》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代表大会美术特展(合肥安美艺术中心)
2003•《河谷无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画作品展 (广西区博物馆)
作品发表
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东方艺术•国画》、《画廊》、《美术界》、《艺术财经》、《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艺术报》等多家专业报刊。出版个人画集《学院派精英——杨运高》(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名家精品集系列•杨运高》(四川美术出版社)。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传承艺术中心等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机构及资深收藏家收藏。
众家评说
杨运高可贵的创新锐气
——杨运高的山水创作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运高是一位勤奋、善于思考和很有才气的青年画家。勤奋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很重要,可以说是成功的基础。可是,只有勤奋而不善于思考和缺乏天赋的人,也很难有真正的作为,反之亦然。自幼爱好丹青的杨运高,在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习时,就表现出刻苦的钻研精神,他不仅虚心学习技巧,而且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大家都要完成课堂学业,要完成学年创作,他却开动脑筋寻找他最熟悉的题材和运用与人们不同的语言符号,来加以表现。他出生在广西象州,他的故乡有一条流经广西西北大部分地区的红水河。这条被他称之为母亲河的红河奔腾在群山峰峦之中,伴以树木草丛,其雄奇,其险峻,其温和,其秀美……随着气候变化而呈现出的各种迷人的景象,给予他视觉、感情和心灵以深刻的感染。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河谷无声》(2003),圆满完成了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业。这件作品入选在南宁为第二届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举行的广西地区作品评选展上,立即受到业界的关注。当时我也参与了作品评选,大家对一位20多岁的青年人显示出来的创新锋芒多有赞赏。不久,同一题材而构图与笔墨有所变化的作品《红河行》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主办的“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荣获金奖,恰好我也在评委之列,评选过程中同行们对此画给予一致好评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那时,我曾为此画作短文评论,说他描绘的是“家乡富有特色的山水”,“手法以线为主,线有力度,有变化,刚柔相济,疏密互补,整体布局中突出崇山峻岭中蜿蜒曲折的河流,写山繁笔,写水用简笔,以繁衬简,以多衬少,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加上用书法作背景,更使画境开阔而有诗意。”
杨运高对家乡红河这一题材的发掘,以及他采用的这些手法,足以说明他是很有思考的画家。他不浅尝辄止,而是对同一题材苦心经营,充分利用他积累的素材,加以艺术提炼,以一炼十。因为红河这一客观物象有丰富的外貌和内质可供发掘,面对它艺术家也会随景生情,有种种不同的感受。聪明的杨运高近几年来不断以红河为对象,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索,创造出格局不同而各有情趣的作品,反映出他对母亲河观察之细、体会之深和感情之真挚,当然也表现出这位青年艺术家的绘画技巧的日渐完善和他的进取精神。
假如说《河谷无声》的章法和笔墨语言是他个性风格探索的开始,之后的《红河行》的构图比较完整,用笔也比较肯定了,而尔后在2007年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上获得金奖的《红河魂》,则更以新的艺术面貌展示了他的才华。在这件作品中,除了继续发挥线的表现力,强化线条的情绪、节奏和韵味外,开始更加关注墨的运用,尽情地勾、皴、擦、点、染,层层积墨加黑,在黑中求层次的浑厚华滋。与此相应的是,他注意块面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以加强画面的气势,笔墨也多用皴法,显得苍劲有力,语言更为丰富、含蓄,而创新锐气不减。这一变化并非来自偶然,一是由于他对传统山水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修养提高了;二是这时他已从广西迁居北京,与北派山水广为接触,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巍巍太行,雄浑壮阔,吾心震撼,创作激情油然而生。于此,红河之壮美、太行之雄强,融为吾心中之山水。”。可以说,这是他艺术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受南派山水的秀美与北派山水的雄浑的滋养,杨运高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法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并且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他未来创作的重要性,决心“将沿此路坚持前行,并乐此不疲。”
自从杨运高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师从陈平教授以来,他的创作路子越来越宽,方向和目标也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师古人和师造化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个人艺术面貌。他深知,要达到这一目标,唯一的途径是提高自己全面的艺术修养,体悟自然造化规律和艺术创造原理,扎实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既不拘泥古人古法,也不受客观自然所限,保持创新锐气,发挥创新精神。
我相信,凭他的勤奋、善于思考和悟性,他的艺术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2011年10月
杨运高大气煌煌属运高
——杨运高作品小议
朱道平(著名画家、中国美协理事、全国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运高是一位很有才情和创造欲望的山水画家。他的画作中既有北方山水浑厚华滋之感,又有南方山水灵动清秀之趣。我最早拜读到的大作是2007年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的作品《红河魂》:苍茫古朴的山脉绵连回旋,大山顶部有一脉红山或红霞,光华四射。如急弦、如狂涛,令人震撼。整幅作品气象森然而光彩辉煌,确实很有独特的构想和表现,让人过目不忘。
运高擅画大幅山水,能以气势夺人,更能以笔墨动情。他的画中有传统也有创造,更有着强烈的对故乡山水的无尽绻恋之情。正如其自己所述,是一种:“苍苍茫茫、绵延起伏,如天道之生生不息的情思”,在画幅中反复出现,如一种旋律,在交替地变奏着,让人一次次地感动,一遍遍地入梦。另一方面,他又在着力开掘自己新的笔墨语汇,于是我们在他的众多新作中看到许多鲜活之处:苍苍者有之,淡淡者不乏,重山复水令人喜悦,简朴空灵让人惊叹,意趣丰富,穷极变化。他还在自己的图式中十分妥帖地溶入了许多现代意趣的色彩和符号,让人从中读到年轻一代画家正以广阔的视野,追寻着艺术创造和变革的信心和勇气。
近些年运高师从中央美院著名画家教授陈平先生,获得硕士学位,另一方面又被南京书画院以优异人才吸纳并加以培养。真可谓尽得天时地利,愿其能以此为契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大气辉煌之路!
2013年10月于石城清凉书屋
杨运高兼收并蓄,自成一家
——国画家杨运高的艺术世界
文 / 徐泳霞(著名美术批评家)
北宋山水画名家范宽曾在经年作画后感悟曰:“前人之法,未尝不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从“师诸人”到“师诸物”再到“师诸心”,范宽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将唐代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见解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时间的流淌让真知灼见愈发闪亮,在21世纪的国画家中,“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的金奖得主杨运高先生又以自己的创作探索之路印证、弘扬了范宽的这一理论。综观杨运高的艺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创作中将传统、造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并能熔于一炉,逐渐形成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独具一格,自成一家。
杨运高先生是从广西走出来的画家,初学山水画,他是从元人入手的。在大学时代,他喜欢元季文人画家倪瓒、王蒙、黄公望画中的文人气息,尤其对黄公望用功颇深。他仔细体会黄氏山水画中的层岩叠嶂,披麻长皴,认真临摹《富春山居图》,这一临便是半年,一临便是三遍。在临摹过程中,他领悟到中国画“以理观景”的传统,即将眼中之景以线条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出线条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中经常使用“线”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他在2003年创作的《红河行》中,纯粹以线条造型,疏密结合,大开大合,在“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一经亮相便获关注,最终一举夺魁,获得金奖。
元季文人画家为杨运高打开了一扇通往幽远、深邃的画面意境之门,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对他而言,“师诸人”意味着泛滥诸家、博采众长。他上追北宋、五代,精心临摹郭熙的《早春图》,细细体会“观宋人山水如行夜山”的奥妙;他钻研黄宾虹的墨气淋漓、浑厚华滋,学习李可染的浓黑厚重、经营位置;了解清代的革新派石涛的画风,领略其创新、开拓的精神。同时,作为一名经历过现代学院模式训练的画家,他借鉴现代西方艺术,力图从现当代艺术中中探索、归纳出超乎形象之外的线条与构成,这不仅能丰富表达方式,也使自己的作品中多了更多的现代性。
“师诸人”是学习前人的技法,总结前人的创作心得,体味前人的美学观念,然光靠“师诸人”,自己胸中无一丘一壑,笔下又岂能有真山真水?“师诸物”即是强调以造化、以真山真水为师。可以说,现代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写生”教学是对“师诸物”的最好诠释,亲临其境的写生,最原始、最生动、最具体地让生命主体满怀激情地和大自然碰撞,杨运高也从中获益匪浅。他常常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饱游沃览,每遇好景,即行摹写,将其罗列于胸中。在他的笔下,多有对故乡风貌的描写。他描绘家乡的母亲河——红水河,因为这条河孕育着无限的生命与希望,蜿蜒浩荡,一泻千里,生机勃勃;他抒写家乡的喀斯特熔岩地貌,昼夜晨昏,登临探索,观察星罗棋布的山石,郁郁葱葱的树木,瞬息变幻的云气。在画作《红河魂》中,他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家乡,画中大疏大密,以红黑两色进行对比,壮阔宏美。他要通过画作向人们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感恩与眷恋之情。确实,这些画作也激起了观众对南方那片神奇土地的无限神往。
大学毕业后,杨运高旅居北京,一方面他仍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以此作为画中的内容;另一方面,他的足迹又印在了太行山系。太行山绵延数百公里,山体拔地而起,雄健壮美,群峰神奇秀异,而且山体与峡谷错综分布,地势高低大节奏变动,空间大起大落。这迥然不同于南方的地貌也给了杨运高新的灵感与启迪,他创作了不少反映太行景色的作品。在《崖上人家》系列作品中,他将原来描绘红河的俯视构图变成了仰视构图,画面的视觉中心集中在中上部,对田地、云气等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令人产生仰之弥高的感觉,再现了太行山高谷深的雄伟景观。
真正令杨运高的画作独树一帜的是他的“师诸心”。所谓“师诸心”,即是在“师诸人”、“师诸物”的基础上,将一切外界感受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有画机在手,元气狼藉”,达到解衣磅礴之状。在这一过程中,画家完全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心占天地,发山川之精微,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当今画坛,浮躁之风甚剧,有些人抱着祖宗那里拾来的点滴一画再画,不去求创新与发挥,直至与祖宗之法越来越偏离;有些人的某一种语言或技法一经亮相,得到市场的认同后,便形成所谓“图式”,自己坐享其成不求突破,模仿者却趋之若鹜;更有一些习画者整日围着当红的画家转,类似“超级粉丝”,画风完全照搬自偶像,并以分一杯羹为乐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传声筒……画坛的这些动向,杨运高不可能感触不到。所幸的是,他屡屡追问自己的内心,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一如既往地写生与创作,过着单纯而充实的生活。正是由于听从了内心的引领,笔随心动,一幅幅情景交融、令人心驰神往的佳作应运而生。
厚积薄发,杨运高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韧劲在绘画中不断跋涉、孜孜以求。天道酬勤,这些年来,在“黎昌杯全国青年国画年展”、“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代表大会美术特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等一系列国家级的大展中,他带来的画作均以格调高雅、图式新颖、面貌独特、气势博大、构图饱满令人耳目一新;即使在一些国画家的探索性联展中,他的画作也依然因为独具个人面貌而令人驻足。化俑成蝶,而今,杨运高的画作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理论家、收藏家的肯定与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必将在艺术的天空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2008年12月于金陵
杨运高山川焕然 师古开新
——记杨运高画艺
唐枫(北大艺术学硕士)
夫画者,渊源深厚,历代高贤辈出,佳作传至今日者多矣。然今人多学西式绘法,弃吾精妙之国粹,追西人之绘法。绘事精华流传微矣,令人不可不叹。世风若此,青年中得续古诣者鲜矣。吾友杨氏运高者,乃为得古意而乐古意之人,其画作集成诸代古贤之精妙,尤慕云林、子久高蹈,融之于己之画作,其作品古今融合,新意迭出,令人可喜。
运高兄之作,气势宏大,满纸磅礴浩然之气,究其根源,乃表其坚毅沉着之内性与百折不挠、生机勃发之精神。观其《红水河》系列,气韵生动,笔法得当,布局精心,生机勃勃。画作既现红水河之自然风貌,亦复传承古画重意之传统。其笔触之皴法尤为瞩目,此皴法得之于红水河流域之地貌,而化出为独到笔法,现可见古人作品尚无人用之,其创新之举可类古人牛毛皴、折带皴之创也。皴者,非为创一新皴法而皴之,乃为表山川之形貌而得之,如米元章父子之米点皴,乃为表征江南水乡特色而创之。运高兄之皴法亦如是,实则与红水河朝夕相伴,会其山川之脉络而得之,遂成其为绘法之利器,独运之风貌。
吾民族世代酷爱山水,于山水中赋几多情怀,山水之情实乃热爱故土之情,运高兄之作亦然。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运高兄注故土之情于山川景物,描绘之间现温润秀逸之南方情怀。
运高兄青年才俊,近些年屡获大奖,其卓然出众因者何也?吾曰:
其一,“所思垂令名”之心。绘事乃千古之业绩,古之云林子曰:“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运高兄对此心有戚戚哉,毕一生之追求于绘事,每幅作品皆思以精品示人,无半点应付敷衍之气。
其二,勤奋求索之行。思及独创佳作,运高兄数赴红水河、黄山、太行,于艰难险阻不顾,至常人之所未至,见常人之所未见,得常人之所未得,达乐而忘我之境界。于2004年获黎昌杯青年美展金奖之后,求变于自身,宗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路途,奋然前行,遂获2007百家金陵画展金奖。噫!天道酬勤,古不余欺也!
其三,中西共通之妙。所谓“中”意指作品步古人丹青之妙法,所写景致融宋元之古意,得今人之山景,其景云气微茫,山势巍峨,画意万千,笔者曾为其一幅作品赋诗云:“秋意阑珊等闲度,巍峨肆意囚不住。”此足以著其才气,而其作乃通西人绘法“抽象”之妙,实可为中西贯通之趣事也,或曰当代水墨之可贵探索。其笔法率意既类梵高之笔触,挥洒又类波洛克之点划,终其指归乃是人类复杂丰富之情绪。其笔触尽表情感之力量,感性之驱使,因此观运高兄之作,去其水墨山水之外表,仅着眼其动势鲜明之笔触,乃一件现代性极强之抽象绘作。于此可知,中西绘事乃有其共通之点所在也,究其同为艺也,岂能无同乎?
其四,勃发之时代精神。吾所处之时代乃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之时代,运高兄之作内含生生不息之气,亦暗合抑或印证吾之时代精神,异于古人悠缓宁静之画面情景。今人之作,倘使仍作山水,其山水仍须大异古之山水其可称善,何也?今人亦变也,时亦变也,人观山水之所得亦变也,岂可所绘之山水仍不变?不变者岂不怪事哉?运高兄所绘之山水气象更新,显出今之时代精神,展今人眼中之山水面貌,故实堪称为佳作也。
运高兄年方而立,已树自我之风格,吾信其画艺必将随岁月流转而历久弥高。
庚寅端午于京城
杨运高作者自述
红河魂——余之十年创作心得
杨运高
红水河者,吾以之为故乡之母亲河,其主要河道流经广西西北大部。吾自幼喜好丹青,及长乃有幸游艺于翰墨,后考上中央美院研究生,拜于著名画家陈平先生门下,学问丹青之道。
红水河乃余心目中之母亲河。广西乃红土之地也,故红水河至夏季汛期红浪翻涌,莽莽深川一路狂奔险滩密布。然至夏季汛期过后,红水河则恢复为一江碧波,或深邃或湍急,既神秘且秀美。若曰漓江山水为清澈碧透,则红水河为碧绿幽深。红水河之佳处不在清,而在碧绿深邃与幽深莫测。两岸群峰连绵,山崖险峻,伴以竹木花草倒映水中,河水静时如明镜,水中之景与江边之景相映如画。值三月木棉花开似火,火红木棉与碧绿江景处处辉映,河中美景溢满江川。
红水河之景于秀美之外,其雄奇之处令吾胸中画意勃勃,创作激情澎湃。其两岸景观朝晖夕映,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若夕阳照于河畔,余晖照峰蔚为壮观;若登高而鸟瞰之,则如青罗带穿梭于群峰之中。吾心中红水河兼漓江之秀美与母亲河之亲切博大,苍苍茫茫,绵延起伏,恰如天道之生生不息也。其处山川之雄浑,水流之湍急,民风之淳朴,于吾心中皆为一帧帧极佳之画作也。
后吾旅居京城,生活于高速运转之现代社会,遂感传统山居乃是当代都市人心中向往之净土,宁静田园乃是都市人精神之栖息地。心中时时浮现故乡红水河神秘、秀美之山景。彼故园之泥土气息,乡间之羊肠小道, 河岸之幽幽翠竹,无处不安静祥和,幕幕皆如世外桃源,余心牵之念之。吾思吾悠悠故土,于其思中吾心坦然宁之,遂远离尘世之喧嚣。在手执寸毫落墨于缣素之过程中,吾心已悠游于故乡之一草一木、一丘一壑。
余旅居京城之外,数次登太行,游黄山,谒泰山……得各处山川养吾浩然之气,融各处山川为吾心中之山水。“登高览元化,浩荡融心神”,此情此景,心中所思所感万千。巍巍太行,雄浑壮阔,吾心震撼,创作激情油然而生。于此,红河之壮美、太行之雄强,融为吾心中之山水。
吾痴迷于元子久、云林诸家,于其佳构中,吾感线条之丰富强烈表现力。故吾于画作中,常单独提炼线条,强化线条之情绪、节奏、构成、张力,营造冷逸、幽静之意境。溯其根源,五代两宋之经典画作致余兴奋若狂。黄宾虹云:“余观北宋人画迹,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运实于虚,无虚非实”。余笃信之,故作画时勾、皴、擦、点、染如急风骤雨,一气呵成,非画到画面全黑不可,好不痛快﹗在线条韵律与积墨节奏中,我感受到创作过程之快意。我将沿此路坚持前行并乐此不疲。
苦瓜和尚云:“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创作之时,主观与客观多向融合,以造化为主旨,山川走势为构成,自由书写胸中丘壑,写山川之苍茫雄浑、之清新明朗、之磅礴沉郁……。山水气象与心中意念合二为一,物我两忘。
今将创作之所得,撷其部分以供各位领导、师友、同道批评指正。在此对所有曾经给予支持、培养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上一篇:杨晓阳

下一篇:奕长征

新闻排行榜